保障型保险:「储蓄型医疗险」“有病治病,没病储蓄”有没有吸引力?

可储蓄的保障型保险,储蓄型医疗险和普通香港医疗保险有什么区别?

2020-01-27 21:39 Kerri Lu 撰写
二维码
41

保障型保险:「储蓄型医疗险」“有病治病,没病储蓄”有没有吸引力?


香港有75%的人都有一份或多份医疗保险。香港医疗保险」的特点就是不能返本,而且难以供断。近年来香港保险公司推出「储蓄型医疗险」,卖点是可以供断的医疗险。一些收入不高的人,他们担心在退休之后不能负担到越供越贵的保费,储蓄型医疗险就是一个定期供款,保障终身的「香港医疗保险」。这次我介绍一下什么是储蓄型医疗险是否人人都适合投保或从「香港医疗保险」转保到储蓄型医疗险」呢?


香港医疗保险」「储蓄型医疗险」

  • 香港医疗保险」又以“实报实销”的形式为你在住院期间的医疗开支作出赔偿,香港医疗险没有附带储蓄价值

  • 储蓄型医疗险」的医保计划,是把身故赔偿及医疗保障二合为一,多数是一个终身保障计划,附带现金价值,被视为是「储蓄分红保险」。


储蓄型医疗险」的保障范围

1. 住院赔偿

  • 每日住房费

  • 每日医生巡房费

  • 深切治疗病房费

  • 住院专科医生诊费

  • 住院杂费

  • 每日住院现金赔偿

  • 精神疾病治疗

2. 手术赔偿

  • 手术费(住院手术费+门诊手术费)

  • 麻醉师费

  • 手术室费

3.出院后及手术后赔偿

  • 手术后每日家中私人看护费

  • 出院后脊椎治疗及物理治疗

4. 储蓄成份/身故赔偿

  • 设有身故赔偿及现金价值

  • 医疗户口进行医疗索偿时,相关支出会从身故保险金额中预先支取,每次赔偿后,医疗户口内余下的金额便等于保单的身故保险金。


与现时的「高端医疗保险」相比,保险市场上一部份的储蓄型医疗险」只包括最基本的住院和手术费用,并不包括重疾的治疗费用和先进医疗诊断检查费用。如果要保障全面,还需要投保「香港重疾保险」。往往造成经济负担的是癌症,心脏病及中风三大“都市病”。和香港医疗保险」一样,「储蓄型医疗险」索偿的医疗费用须符合「合理及惯常」及「医疗必需」原则。详情见香港医疗险:香港保险理赔难?4大保险陷阱不可不知‍


杠杆原理:「香港重疾保险」和「储蓄型医疗险」

我先说说「香港重疾保险」的杠杆。投保过「重疾保险」的朋友都知道,在年纪小的时候买一份「香港重疾保险」,可以得到相对大的杠杆,以保障日后因患重病不能工作的医疗支出和生活支出。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有病治病,没病储蓄”。而年纪超过40岁以后,拿到的杠杆就会变得很小,甚至1:1,我们购买的杠杆就没有意义了。


「储蓄型医疗险」也是相同的原理,当年龄大于40岁的时候,杠杆就会变得很小。以一个非吸烟的30岁女性为例,第一年的保额为HK$624,000,到第十一年的保额为HK$936,000,而每年的保费为HK$12,268,缓交20年,杠杆为3.81。如果投保人的经济没有负担,还是可以投保作为日后的医疗开支。


留意医疗通胀与「储蓄型医疗险」的细项上限

手术规模

价钱

复杂手术

约HK$80,000

大型手术

约HK$40,000

中型手术

约HK$20,000

小型手术

约HK$7,000

房间类型

价钱

私家房

HK$3,250至HK$40,000

半私家房

HK$900至HK$3,500

四至六人房

HK$600至1,500


以上价钱参考自香港各大医院网站:浸信会医院仁安医院养和医院港安医院(荃湾)港安医院‍,港怡医院圣保禄医院


30岁女性投保「储蓄型医疗险」能提供的医疗保额:

每日住房费:HK$1,280

每日医生巡房费:HK$1,280

住院手术费:HK$71,760

门诊手术费:HK$35,880


按照这个方案,基本上能保障到半私家病房“实报实销”的住院费用,但明显不足以保障复杂手术的费用。当受保人患上严重疾病的时候,还需要更大保额的「储蓄型医疗险」,或者配合其他保障型保险如「香港重疾保险」、有垫底费的「香港医疗保险一起使用。「储蓄型医疗险」的另外一个功能是5%递增保额,目的是用递增的保费缴交,保障到十年后的医疗通胀费用。毕竟「储蓄型医疗险」最主要的作用是在有能力供款的时候保障到退休后日益增长的医疗开支。而无上限的「香港医疗险」并不需要考虑医疗通胀的问题。


文章标签:储蓄型医疗险


更多储蓄型医疗险文章:

昵称:
内容:
提交评论
评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