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早發現早治療-香港大腸癌免費篩查計劃,2種大腸癌篩查項目

2024-02-29 20:18
二維碼
1

癌症早發現早治療-香港大腸癌免費篩查計劃,2種大腸癌篩查項目


大腸癌的前身是大腸息肉,如果能夠及早發現和處理,就可以避免患上大腸癌。香港政府建議市民到了50歲或以上,即使沒有任何癥狀,都應該做大腸鏡檢查;如果已經有大便出血、有黏液、大便習慣改變,又或有貧血症狀,就更應該盡早檢查。早一分發現,癌症治療就早一分希望。


大腸癌篩查的概念是希望可以及早找到初期大腸癌,甚至是大腸癌的前期,亦即是息肉,並將之割除,從而降低大腸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大腸癌免費篩查計劃由政府大幅度資助,並沒有設定參加者限額。計劃資助50至75歲、沒有大腸癌癥狀的香港居民每兩年在私營機構接受篩查,預防大腸癌。符合資格市民的出生年份每年年初更新。



大便隱血測試

大便隱血試驗是測定消化道出血的一種方法,主要用於檢驗肉眼不可見的少量出血。也叫鄰聯甲苯胺法(OB)。大便隱血試驗仍是當今大腸癌普查中使用最廣泛而且評估最多的一項試驗。此項試驗快速簡單,而且無痛。患者需要註意,為了提高診斷的準確性,要連續通過三次大便隱血測試。


什麽時候需要進行結腸內視鏡(大腸鏡)檢查?

大腸鏡檢查可用於篩查或診斷。篩查是指為沒有病症人士進行檢查,以發現無病征瘜肉和早期大腸癌。國際指引普遍建議從50歲起,進行大腸癌篩查,例如大腸鏡檢查。多項研究都發現大腸癌篩查時切除瘜肉,阻止其進一步病變成癌癥,可減少大腸癌風險。

  • 而高危人士,尤指直系親屬(父母、兄弟姊妹或子女)患有大腸癌,應提前從40歲起進行篩查。中大最新研究發現,如兄弟姊妹患有高危腺瘤,也有較高機會患有瘜肉,因此及早進行大腸鏡篩查也有好處。

  • 大腸鏡檢查也可用作大腸癌病症診斷,如大便有血(大便出血)或黏液、腹痛、大便習慣改變、裏急外重(排便後仍有急便感覺)、不明原因的體重下降或貧血…等。

隔多久做一次視乎第一次做大腸鏡檢查時找到什麽,以及本身有沒有其他高風險因素,如果首次檢查沒有任何息肉,根據國際指引是可以10年後再做檢查,可說是檢查一次,保用10年。其他篩查方法如大便隱血測試則可能要一、兩年後再做;計算機掃描可能5年一次。大腸鏡檢查如發現有息肉,就要視乎數量、體積及病理報告去決定下一次何時再檢查,臨床上最常見是3至5年之後。


大腸癌篩查計劃政府資助

每次診症獲政府資助280元,包括大便免疫化學測試結果呈陽性後由基層醫療醫生提供第二次診症。在大腸癌篩查計劃下接受大腸鏡檢查基本服務時,如需切除瘜肉,會獲定額資助8,500元;若無需切除瘜肉,會獲定額資助7,800元。大腸鏡醫生在提供大腸鏡檢查基本服務時,可向參加者收取不多於1,000元的額外費用。


參與計劃的大腸鏡醫生約有210名,在約560診症地點提供大腸鏡檢查。若無需切除瘜肉,約百分之八十六的診癥地點不需收取額外費用;若需切除瘜肉,約百分之七十四的診症地點不需收取額外費用。


文章標簽:癌症治療


更多香港醫療保障資訊:


暱稱:
內容:
驗證碼:
提交評論
評論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