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型保險:「醫療戶口」“有病醫病,无病儲蓄”有沒有吸引力?

可儲蓄的保障型保險,醫療戶口和普通香港醫療保障有什麼區別?

2020-01-27 21:39 Kerri Lu
二維碼
51

保障型保險:「醫療戶口」“有病醫病,无病儲蓄”有沒有吸引力?


香港有75%的人都有一份或多份「醫療保障計劃」。「香港醫療保障」的特點就是不能返本,而且難以供斷。近年來,香港保險公司推出「醫療戶口」,賣點是可以供斷的「醫療保障計劃」。一些收入不高的人,他們擔心在退休之後不能負擔到越供越貴的保費,「醫療戶口」就是一個定期供款,保障終身的「香港醫療保障」。這次我介紹一下什麼是「醫療戶口」?是否人人都適合投保或轉保到「醫療戶口」呢?


香港醫療保障」和「醫療戶口」

  • 傳統的「香港醫療保障」又以“實報實銷”的形式為你在住院期間的醫療開支作出賠償

  • 而「醫療戶口」的醫保計劃,是把身故賠償及醫療賠償二合為一,多數是一個終身保障計劃,附帶現金價值,被視為是「儲蓄保障」。


「醫療戶口」的保障範圍?

1. 住院賠償

  • 每日住房費

  • 每日醫生巡房費

  • 深切治療病房費

  • 住院專科醫生診費

  • 住院雜費

  • 每日住院現金賠償

  • 精神疾病治療

2. 手術賠償

  • 手術費(住院手術費+門診手術費)

  • 麻醉師費

  • 手術室費

3.出院後及手術後賠償

  • 手術後每日家中私人看護費

  • 出院後脊椎治療及物理治療

4. 儲蓄成份/身故賠償

  • 設有身故賠償及現金價值

  • 在進行醫療索償時,相關支出會從身故賠償金額中預先支取,每次賠償後,醫療戶口內余下的金額便等於保單的身故賠償。


與現時的「自願醫保計劃VHIS」相比,香港市面上的一部份「醫療戶口」只包括最基本的住院和手術費用,並不包括危重疾病的治療費用和先進醫療診斷檢查費用。如果要保障全面,還需要投保「危疾保障」。往往造成經濟負擔的是癌症,心臟病及中風三大「都市病」。和「香港醫療保障」一樣,「醫療戶口」索償的醫療費用須符合「合理及慣常」及「醫療必需」原則。詳情見《香港醫療保障:香港保險賠償難?4大保險陷阱不可不知‍‍‍‍


槓桿原理:「香港危疾保障」和「醫療戶口」

我先說說「香港危疾保障」的槓桿。買過「香港危疾保障」的朋友都知道,在年紀小的時候買一份「危疾保障」,可以得到相對大的槓桿,以保障日後因患重病不能工作的醫療支出和生活支出。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有病治病,沒病儲蓄」。而年紀超過40歲以後,拿到的槓桿就會變得很小,甚至1:1,我們購買的槓桿就沒有意義了。


「醫療戶口」也是相同的原理,當年齡大於40歲的時候,槓桿就會變得很小。以一個非吸煙的30歲女性為例,第一年的保額為HK$624,000,到第十一年的保額為HK$936,000,而每年的保費為HK$12,268,緩交20年,槓桿為3.81。如果投保人的經濟沒有負擔,還是可以投保作為日後的醫療開支。


留意醫療通脹與「醫療戶口」的細項上限

目前的醫療支出費用

手術規模

價錢

複雜手術

約HK$80,000

大型手術

約HK$40,000

中型手術

約HK$20,000

小型手術

約HK$7,000

房間類型

價錢

私家房

HK$3,250至HK$40,000

半私家房

HK$900至HK$3,500

四至六人房

HK$600至1,500


以上價錢參考自香港各大醫院網站:浸信會醫院仁安醫院養和醫院港安醫院(荃灣)港安醫院‍,港怡醫院聖保祿醫院


30歲女性投保「醫療戶口」能提供的醫療保額:

每日住房費:HK$1,280

每日醫生巡房費:HK$1,280

住院手術費:HK$71,760

門診手術費:HK$35,880


按照這個方案,基本上能保障到半私家病房「實報實銷」的住院費用,但明顯不足以保障複雜手術的費用。當受保人患上嚴重疾病的時候,還需要更大保額的「醫療戶口」,或者配合其他保障型保險如「香港危疾保障」、有墊底費的「香港醫療保障」一起使用。「醫療戶口」的另外一個功能是5%遞增保額,目的是用遞增的保費繳交,保障到十年後的醫療通脹費用。畢竟「醫療戶口」最主要的作用是在有能力供款的時候保障到退休後日益增長的醫療開支。


文章標簽:醫療戶口


更多醫療戶口文章:

暱稱:
內容:
驗證碼:
提交評論
評論一下